欢迎来到电动三轮车网

同质化是电动车企业转型的毒瘤

  2015-09-11 阅读:1597
 【中国电动车网讯 记者李昊泽】 今日,笔者在路上看到一辆“宗生”的三轮车,开始笔者以为是厂家不小心打错了,后来才发现,笔者太单纯了。现在的人类太邪恶,没有如来佛的本领,真的很难分出来谁才是“大师兄”。

 

据相关数据显示,近5年国内退出市场的“夭折”企业平均寿命为6.09年,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7年左右,大企业平均寿命近40年,而德国企业的寿命至少达到12年以上。

 

近几年,不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感觉到了电动车在发展中的艰难,部分电动车企业在积极谋求转型,但是起步于草根的电动车行业,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,主要是行业门槛太低。

 

在电动车蓬勃发展的前几年,部分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,但真正靠产品、靠营销、靠品牌、靠附加值做大的电动车企业屈指可数。在市场需求旺盛之际,企业依靠模仿可以存活,没有品牌也可以生存,但是在今天继续依赖此招简直是异想天开。

 

电动车行业产能过剩、产品同质化等一些列问题已经凸显,如果电动车企业认为同质化无碍、企业创新无用,那么企业谈转型就纯粹是扯淡。

 

 

产品同质化

 

市场最常见的电动车就是塑件外包、电机中置的款式,但是这种外形的电动车首创到底是源于哪家企业已经不得而知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如果单从车的外形与设计来辨认车子所属品牌是难上加难,而且这些车子的配置也大同小异。甚至有时经销商、代理商经常也对自己代理品牌的几款相似车型分辨不清。

 

针对此类现象,以雅迪、爱玛、新日、绿源为代表的大企业开始推出个性化的电动车,但是这些车型刚刚推出,模仿抄袭者趋之若鹜。最终,各企业都在发表声明都在标榜自身的合法性,对消费者而言“大师兄”到底是哪个已经分不清了。

 

产品的相识度极为逼真,在消费者看来,差异化不大,同时这种现象会导致价格战,同质化让企业利润薄如蝉翼。

 

 

营销同质化

 

笔者坦言,电动车企业在营销方式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,大家都是在终端做活动,都在看谁的价格更低。作为传统的电动车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展新营销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。

 

在宣传上,最简单的拍宣传片、打广告,试问有多少企业为此深思熟虑过,更不要提创意,企业是否会考虑产品与消费者、媒体之间是否在一个节拍,盲目的投资是资源的极大浪费。

 

再谈谈企业的营销团队,低谷的时候,依靠业务人员来拉动是无可厚非,但是在技能培训方面又有多少企业形成了良好的机制。因为大多数经销商并不是单单代理一个品牌,当企业得知别的品牌做培训时,开始了跟风,别人做我也做。

 

还有就是渠道模式的同质化,最直接的就是招商,倘若支持力度与押金都一样,产品再不出彩,经销商凭什么订货?

 

 

品牌经营同质化

 

企业都在提品牌,但是品牌到底是什么?同质化的时代,从产品到品牌经营都在抄袭。品牌的树立不是花钱买奖项,不是花钱买商标,如果企业把这理解为品牌那就过于肤浅,甚至买回来的品牌不是解药是毒药,企业不要饮鸩止渴。

 

电动车的同质化害死了企业,销量数字在上升然而利润却在下降,卖量不卖价,产品的附加价值基本为零。对企业而言,市场的命脉被销售人员紧紧抓住,因为产品同质化、产品无差异,他好,企业才好。

 

企业面对经销商时也没有主导权,还是因为同质化,产品到处都是,经销商可以换家企业再合作。当消费者问企业你的产品怎么样时?企业回答质量很好;当消费者问产品的卖点是什么?企业仍只能回答质量好。

 

当企业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地,却无处还手,关键就在于品牌无定位、产品无差异。同质化问题困扰着企业,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、人手不够包括注册了商标还是不能差异化。笔者认为

 

最主要的还是思想问题与策略问题。

 

建议:

(1)、产品差异化,差异化来源于用户需求的多元化,企业可以依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小方面的创新,便于用户体验与使用。

(2)、对于行业资历很深的人来说,思维僵化是大问题,总认为自己最专业、最牛逼。在互联网时代要不得,跨界、颠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创新是模式、概念、消费体验、跨界融合的创新。

(3)、当别人的保安都是男的时,你的是美女,这就是营销的变化与创新。最差的差异创新也比毫无差异好得多,随着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化,企业的传播方式、渠道、内容都应该随着改变。
企业的广告缺少的就是与消费者内心能产生共鸣,一直用灌输式的宣传方式,宣传就要互动。

(4)、电动车企业不能再混淆商标与品牌的关系,品牌要靠产品去支撑,需要口碑去传播,而传播口碑的用户要培养。比如奔驰的尊贵、沃尔沃的安全、万宝路的西部牛仔的男人气质,相信都不是漫天瞎想来的。

免责声明:
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电动三轮车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