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电动三轮车网

升级迫在眉睫 丰县电动三轮车“自救”路

  2012-04-21 阅读:348

“再不升级,整个产业都将无路可走。”在丰县,一位政府官员这样评述县里的电动三轮车产业。
    而这一产业,在丰县是“新兴”的,2005年以后进入迅猛发展期,目前共有整车装配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0多家,全县年整车生产能力突破300万辆;2009年,整车销售近180万辆,整车及配件销售额近40亿元;吸纳就业5万余人。

 不达标就会全军覆没

 “膨胀”过快,逐渐暴露了一些深层问题:产业档次较低,科技含量不高,很多企业还处于作坊和组装的阶段。用丰县副县长张雷的话说,“一个人买点配件、拿把起子,就开始拧。”这使得产业缺乏竞争力。周边山东、河南等地电动三轮车产业迅速崛起,丰县在全国市场的份额从过去的75%下降到目前的60%左右。

迫使其加速升级“自救”的发令枪,是去年底工信部公布的“新国标”:将车重40公斤以上、时速超过20公里的电动车纳入“电摩”管理范畴。根据这个标准,丰县几乎所有电动三轮车都须升级成摩托车。

而工信部对摩托车生产企业制订的新门槛是: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,注册资本不低于8000万元,生产研发设备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,年产量不低于15万辆。

 对照“新国标”,丰县所有电动三轮车生产企业无一“达标”,无法继续生产,整个产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。“我们注册资本最多的一家是百事利,也只有1000万元。注册资本超过100万元的有12家,其余的都在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之间。”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办公室一负责人说。虽然“新国标”最终被暂缓执行,但对产业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。“当时整个产业‘停业’了近两个月,经销商不敢进货,老百姓不敢买。据粗略估算,损失约七八千万元。”

 而徐州百事利电动车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康云清的感受则是,“销量猛然下来了,降幅超过60%,就跟停产差不多。”

 用汽车工艺生产电动车

 3月底,在徐州速利达金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,记者看到一个机器人正“手持”焊接机在焊接电动三轮车的后桥。公司总经理连广运告诉记者,这是他们投资20多万元新上的自动焊接机器人,“这个机器人,工效相当于数十个熟练工人,还大大提高了产品加工的精度和品质。”

周边地区咄咄逼人的产业压力,让丰县电动三轮车企业认识到,必须在技术上进行提档升级。为此,速利达公司投资500万元,在全县率先上马两条电泳漆生产线,采用整车阴极电泳技术工艺喷漆,首次把汽车生产工艺应用到电动三轮车上,将车架耐锈蚀能力提高到了10年以上。

 为了提升电动三轮车产业技术档次,丰县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了电动三轮车研发中心,进行技术攻关。针对产品普遍存在的续驶里程短、充电时间长问题,各企业纷纷增大电池容量,将续驶里程由原来的二三十公里扩大到七八十公里;同时,研发生产了智能程控充电站,在电动车集中的集市上、停车处进行布点,1元钱充10分钟,可跑10公里路。

 在百事利公司的生产车间,记者看到了他们新近研发出的新型电动四轮车——就像一辆小型客货车。公司董事长康云清介绍,他们下一步还要研发太阳能电动汽车。

 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丰县许多电动三轮车企业现在都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,目前已研发出了城市环保三轮车、多功能残疾人三轮车、货运三轮车、旅游观光三轮车、电动四轮小轿车、沙滩车等多种新款型,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。

 仅靠技术提升远远不够

 2010年3月初,一个“中国嘉陵电动三轮车有限公司”的牌子悄然在徐州速利达公司的门口挂起。原来,中国最大的电动三轮车配件生产企业速利达已与嘉陵集团联姻,联手生产电动三轮车。

 “利用他们的品牌和资质,利用我们的优质配件,进行强强联合。”总经理连广运说。这背后的潜台词是:有嘉陵作后盾,就算那个“新国标”下来了也不怕。

 与速利达不同,面对着市场竞争和“新国标”带来的危机,百事利则大变“魔术”,用3个月时间建成了投资1.3亿元、占地180亩的新厂房,去年12月中旬新厂房运营后,将企业年产能由原来的5万辆一下扩张到30万辆。

 这些,是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规模扩张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一个缩影。县经济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卜文凯表示,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,电动三轮车产业仅靠技术提升还远远不够,还必须进行战略性的产业规划和布局。

 据卜文凯介绍,目前丰县电动三轮车业重新洗牌已成定局。很多小的作坊式的电动三轮车厂已被淘汰或合并,以百事利、速利达、富尔沃、平安人家等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团已初具规模。整个产业盲目无序发展的状况已初步改变。

免责声明:
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电动三轮车网